在“2016最好国家”排行榜上,全世界最好的国家是德国,而不是美国,中国在榜单上名列第17位,是世界上最好的发展中国家,也是最适合创业的地方,——这是美国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》等三家机构在近日达沃斯论坛上向世界发出的声音。
虽然“好”是一种非常主观的判断,而且中国在上述榜单中的排名似乎有些出人意料,但榜单的评选必竟有着非常细致的标准,中国在其中的“经济影响力”、“技术经验”、“军事力量”等项目上均得分不低。
应该说,中国在榜单上的位置,超出了部分国人的预期。尤其是当下,由于经济增长的持续下行,部分国人对经济前景的态度悲观之至,作为对中国发展持乐观态度的少数派,笔者对于中国在上述榜单中的排名虽然并不过分认真,但却希望借题发挥一下:当下中国最需要的是信心,因为可以肯定地说,中国经济的实际状况远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差。
笔者承认,以经济增长而论,当下中国的确到了十几年来最差的时候。过去几年,在经济增速的阶梯式下滑中,中国经济“狼来了”的声音不绝于耳,但是直到今天,我们才感到狼好像真的来了:经济数据越来越难看,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都跑不动了,企业和政府债务需要化解,过剩的产能亟待出清,而在今年开年以来,股市暴跌、人民币贬值,打开财经网站、尤其是自媒体平台,负面报道可谓连篇累牍。
切勿在中国经济“坏消息综合症”中迷失,媒体报道的渲染是造成社会悲观情绪蔓延的一个主要原因。媒体生存靠的是大众化,因此相当一部分是媚俗的,为了博眼球,总是带有夸张化的倾向。如果说传统媒体尚且比较严肃,那么新兴的自媒体则更加带有情绪化传播的特点。人们在大量负面信息的包围中,内心难免会滋生出悲观情绪。
我们对经济的悲观,还有一部分来自近期剧烈波动的金融市场。从某种程度上讲,金融市场的表现是预期的反映,而这种反映往往是情绪化的、过激的、可以自我强化的。以股票市场为例,股市行情经常出现的大起大落其实就是投资者情绪的放大,无论是正面情绪、还是负面情绪,都会让股市跌过头或涨过头。应该说,开年以来A股市场以及全球股市的大幅下挫,虽然存在价值重估的成分,但更多的是情绪放大的成分。
人是情绪化的动物,但理性的思考会让我们免于陷入感情的泥潭。回顾过去的十几年,中国经济一路高速增长,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但由于饱受拜金主义、贪污腐败、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的困扰,中国人的感情世界中少有欣喜。但实际上,抛开理想主义的情节,如果我们理性看待上述过程,就不难认识到,以上问题不过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所必须经历的阵痛、以及经济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。尽可能地减小这种代价,是我们应该积极争取的,而过于悲观则是不智的。
同样,当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转型也只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调整,没有必要过于悲观。往前看,我们的经济已经高速增长了十几年,而当下,虽然持续过热的经济需要降温了,但我们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即便2015年GDP只实现了6.9%的增长,这个数字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是名列前茅的。
面对困难,眼光应该放长远,最忌的是短视,除了短视,还应避免对社会进步的无视。我们应该看到,在经济下行的倒逼之下,公务人员的办事效率正在提升、办事程序正在减化,更多的80后、90后选择创业,而不是像父辈那样热衷于进入国有部门,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正在逐步代替粗放式的经济增长。毫无疑问,这些都是经济将长期向好的积极信号。
虽然很多大宗商品的价格已经跌回5年前、10年前,甚至20年前,但我们的经济已经今非昔比,即便经济面临下行压力,但近几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总能跑赢GDP,你还有什么理由过分悲观呢?